任何一个新的学说体系或逻辑模型,所谓“正确”,必须符合如下三项逻辑要求:
1、必须在理论内涵上“自洽”;
2、必须在理论外延上“他洽”;
3、必须在实用层面上“续洽”;
什么叫正确?因为既然我们的知识与真理无缘,也就是我们的任何知识、学说,包括科学体系都不含有真理判断。那么,我们怎样检验一个思想模型、一个学说、一个理论是适当或者正确呢?
我们用三条指标,在哲学上或者叫在广义逻辑上叫“逻辑三洽”:
1、一个思想模型适当或正确的第一指标叫“自洽”。
“逻辑自洽”分两个层面来讲:
第一,狭义逻辑自洽。也就是在理性逻辑上、在精密逻辑证明中不发生自相矛盾。比如伽利略用归谬法对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结论在狭义逻辑上证明它不能自洽,因此亚里士多德被颠覆,伽利略根本就不需要到比萨斜塔上去抛球。
第二,广义逻辑自洽。就是不但在理论层面、理性层面不发生矛盾,而且它要和整个感知通道、知性逻辑和感性逻辑匹配。例如: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当年提出的“日新说”不获承认,就是因为广义逻辑不能自洽,在感性层面上、在基础逻辑层面上不能和“地动说”相容。于是,尽管他的“日新说”是正确的,但是在当年不能做到在广义逻辑自洽,不表达为正确,不被世人所接受。
2、第二项标准叫“他恰”。
所谓“他恰”就是与他人学说的关系,不能与之发生矛盾,除非你能否定他。
例如,我前面讲“唯物反映论”不成立,因为如果唯物反映论成立,那么物理学、光学波长、颜色感官生理学必须颠覆。如果你不能否证这些东西是错的,那么你的学说就必须跟他匹配,这叫“他恰”。又如,爱因斯坦的学说出现时,他不能完全否证牛顿学说在宏观领域的匹配和正确,因此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处理完以后,必须处理“广义相对论”,必须处理引力和时空弯曲相对理论的匹配关系,爱因斯坦把这个问题处理完,相对论才成立。91调研。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匹配的非常好,牛顿的学说在天王星和海王星上(预测)计算的非常精确。但人们用牛顿学说计算“水星进动”现象怎么算都算不准。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由于水星有自转运动,自转的这个运动会带来水星轨道的一个偏角,这叫水星进动。用牛顿力学计算它怎么计算都差43角秒,也就是水星进动在百年周期内发生1度33分20秒的一个进洞角动量,可是用牛顿的引力学说(经典力学)来计算,总有43秒之差存在,始终找不见精确计算。于是,有学者就按照当年海王星的那个方式说在水星附近一定还有一个我们没有发现的小行星,干扰了水星的运动。可是怎样都找不到这个小行星。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出现,用爱因斯坦相对论计算水星进动居然分毫不差,非常准确。它说明什么?说明牛顿经典力学只不过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近似值。也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覆盖和他恰完全实现,于是爱因斯坦相对论成立。
3、第三项标准叫“续洽”。
对新出现的信息增量,原有的逻辑模型、学说、理论要能够容纳。
大家在这里要注意一点:哲学和科学所说的理论思想模型是非常严格的,他是精确到不允许随便调整的,而且他必须具有普解性,也就是他所对应的所有问题不能出现任何一例反例,如果出现任意反例,这个学说宣告崩溃。绝对不能不动就调整自己的理论模型,然后说它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种做法是非常荒唐的。到科学精确阶段,它更为严格。这就是科学的可爱之处,他要经过严格的检验,严格的不断的承受批判和冲击。
那么,当信息量增大的时候,原有的模型,继续保持精确格局,而且要能够容纳这个信息量,这个模型才会表达为继续适当或继续正确,否则他即立即崩溃。比如,前面讲牛顿的学说,他在宏观领域用引力解释所有问题有效,可他无法处理19世纪以后出现的微观世界运动这个新的信息量和新现象,于是牛顿学说退为背景。大家要知道牛顿学说是有很多问题的,例如,牛顿当年讲引力是所有力的源泉。太阳对行星、对地球的吸引,这个力是通过什么传导的?是通过什么作为媒介传递的?这个超距作用,怎样实现?牛顿无法回答。因此,牛顿按当年的说法假定宇宙所谓真空中充满着一种物质,叫以太。它为引力的传递媒介。可是以太找不见,所以牛顿曾经有一段话,他说自己的学说是十分荒谬的。牛顿当年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找不见以太,引力学说有严重缺陷。科学家想尽办法,就是找不见以太。我们今天知道真空不存在,因为所谓真空里面也含着大量的能量波。所谓真空里面,其实是一个能量波动的海洋,但它不是以太。物理学界和科学界始终找不见以太,因此牛顿学说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得不到弥补,以至于牛顿本人惶惶不安。直到爱因斯坦学说出现,其实引力只不过是空间曲率的一个表达方式,以这样调整时空的方式,根本不需要以太这个东西,以太多余。从此,物理学界不必再探求以太,我们可以看出:新现象的发生,原有模型不能容纳,“续恰”不能实现,是一个多么狼狈的局面。
我再举例子,达尔文学说,越高级的物种适应能力越强,越具有生存优势,叫最适者生存。可是,达尔文的学说在当年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越高级的物种,适应能力越强的物种,灭绝速度反而越快。这跟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这个推导完全不匹配。而我们过去认为越进步,越发展,一定越具有生存优势。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越发展,进步程度越高,反而危机越深重,人类面临越来越重大的整体生存危机。这跟既往的进化论、进步论完全不能相容,这些信息、现象的出现,使得原有的生物进化论模型与人文观、进步论模型发生矛盾,于是才有了我的递弱代偿理论。它既能解释进化适应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适应能力增强是代偿量增益的表达。它又能有效解释物种越进化死灭速度越快的内在原因。也能有效解释人类文明越发展危机程度越高的这个新现象,因此我的学说符合逻辑三恰。当然有待于大家挑刺。
我在这里只是想说明一点,什么叫理论的正确,什么叫非真逻辑模型的适当,它必须与逻辑三洽匹配。大家要注意。适当和正确,我们只是为了回答感知非真这个话题,它在我们人类的文明史上并不是以正确就有指导意义、并不是以正确就有实用价值。
91调研推荐本文选自王东岳《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的<西方哲学基础综述>